第406章 吾家病娇初长成20(第2页)
现实,冰冷而残酷。
他不能将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压在哥哥一个人身上。
考取文秀才?走科举正途?那固然光耀,但耗时太长,需要以十年为单位寒窗苦读,且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武举。
他们等不起,也耗不起。
他的目光渐渐沉静下来,一个念头在心中愈发清晰。
或许……他可以重操旧业。
医道。
他如今十五岁的年纪,正是去医馆当学徒的合适年龄。
虽然身体看似单薄,但他内里的灵魂早已历经无数世界,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药理知识烂熟于心,临床经验更是远超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医生。
他有绝对的信心,能够在这个医学相对落后的时代,快速崭露头角,甚至……建立起自己的名声和财富。
一旦他能在医道上立足,不仅能大大改善两人的经济状况,为哥哥冲击武举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持,更能拥有独立的社会身份和话语权。
他不要永远做依附于大树的菟丝花。
他要成为能与哥哥并肩而立的、同样强大的存在。
甚至……在未来,成为能将哥哥牢牢守护在自己领域之内的、唯一的依靠。
邵庭端起面前的甜米酿,轻轻抿了一口,甜腻的滋味在舌尖化开,而他眼底深处,却掠过一丝冰冷而坚定的锋芒。
哥哥,你只管向前冲。
你的后方,就交给我来筑牢吧。
*
酒楼的喧嚣渐渐散去,邵庭心中的计划却愈发清晰坚定。
接下来的日子,他不动声色地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白天,趁着江暮云在演武场挥汗如雨、或是外出走镖办事的空隙,邵庭便以出去透透气、买点纸墨为由,在海州城的大街小巷闲逛。
他的脚步却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他细致地观察着城内各家医馆药铺的分布、规模、人气和口碑。
经过几周的暗中打探,他对海州城的医馆格局有了清晰的了解:
城中最负盛名的,是两家背景深厚、规模宏大的医馆——“仁心堂”与“济世堂”。
这两家皆是百年老字号,在京城设有总店,海州城的是其重要分号。
馆内不仅有祖传的秘方,更有几位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坐堂问诊,门徒众多,据说常有弟子被选入皇宫太医院。平日里,往来其间的多是城中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门槛极高。
其次,则是八家口碑颇为不错的中型医馆。
这些医馆的主人多是世代行医,有的甚至考取过官府的“医士”功名,或在某方面有独到之处,曾为一些官员富商看过疑难杂症,在普通百姓中声望很高,是大家生了重病、咬牙凑钱也想去求助的地方。
再往下,便是数量众多的小药铺、由走方郎中开设的简陋诊所以及一些新开张、尚未打出名气的医馆。
这些地方,医术良莠不齐,收费相对低廉,是底层百姓最常光顾之处,但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有限的资源。
邵庭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些不起眼的小医馆和药铺上。
他的目标宏大,但起步必须谨慎而巧妙。他很快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第一步,先在那些缺乏名医、对疑难杂症束手无策的小医馆附近“无意”间显露身手,解决一些令古人头疼的疾病,悄然积累最初的案例和口碑,引起上层医馆的初步好奇和注意。
第二步,凭借初步的名声,尝试进入一家中型医馆,治疗更多病人,展现更全面的能力,并获得有分量的推荐,以此为跳板。
第三步,最终进入“仁心堂”或“济世堂”这样的大平台,在更高的舞台上彻底展露才华,积累足够的声望和人脉,最终为自己独立开设医馆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他的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一种古代极为常见、致死率极高,却被他完全掌握的疾病上——产褥热。
在这个时代,妇人生产如同一只脚踏入鬼门关,而产后发热是夺走无数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
古人多将此归咎于“产后血虚”、“外感风邪”或“瘀血内阻”,治疗手段无非是补气血、祛风邪、化瘀血,完全无法触及真正的病因——细菌感染。
接生环境不洁、器械未经消毒、接生者手部携带病菌,才是真正的元凶。
即便是“仁心堂”、“济世堂”这样的大医馆,或许用具更为讲究,但也缺乏无菌消毒的概念,难保不出问题。
而在那些条件更差的小医馆和接生婆那里,问题则更加普遍和致命。
邵庭的嘴角勾起一丝势在必得的弧度。
就是它了。
用现代医学最基础却最有效的“消毒”理念,去叩开这个时代医学殿堂的大门。
第一步,就从城西那家总是愁眉苦脸、对着发热产妇束手无策的“保元堂”小药铺开始吧。
喜欢快穿之人格补全计划请大家收藏:()快穿之人格补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