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南风绿洲计划(第2页)
她抬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周影。
周影的眼神依旧冷峻,似乎早已洞察了一切。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加密短信。
短信来自“郑文彬”账户,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林小姐近来常去医学院b栋三层?那边通风不好,容易诱发哮喘。”
周影紧盯着屏幕,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明天起,我们不再追查死人去哪儿了——我们要让死人自己走出来。”此时,远处高铁站的顶棚灯光骤然熄灭,一列深夜班次缓缓驶出站台,车厢电子屏上滚动着明日新增临客的信息:K9017次,始发站——青山疗养院。
电子屏上的列车编号还在闪烁滚动,K9017次,始发站——青山疗养院。
一列本该消失在时代背景里的偏远支线,却因这条诡异的信息,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第二天一早,都市频道、早资讯、新流派、新浪热线,各大新闻媒体像闻到血腥味的秃鹫一般扑了上来。
标题耸人听闻:#青山疗养院是否为秘密客运口岸#、#死人搭乘的K9017#、#医疗系统成地下黑产运输链?
#……
热搜榜像是被人操控似的,一夜之间被“死人看病”“医保数据异常”“疗养院列车”层层刷屏。
而在鸿福新村的老旧茶馆里,廖志宗坐在窗边,手中夹着小号中南牌香烟,一字一句向电话那头传达周影授意。
“你那套老资料,是时候清出来透透气了。”他语气平淡,却压着股子不容拒绝的锋芒。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一个沙哑但清晰的声音应下:“给我三小时。”
当天下午,深港线权威法政专栏《赤光探局》发布了一篇署名“本刊特约记者丁松岭”的长文,附带多张医保结算的扫描件与接诊时间截图。
标题简单而刺眼:《谁给死人办的健康码?》
那一刻,整个网络仿佛安静了一秒,再下一瞬,各类账号一并开撕。
有人怒骂,有人质疑,有人深扒政府系统整合漏洞,还有老网红直播连线叫板市卫健委。
但无论立场如何,热度却像是加满油的焚化炉,烧得越来越旺。
市卫健委不得不紧急开会。
次日下午三点,一纸公告横空出世:“本市将成立专项核查组,对医疗数据异常问题展开全面调查。”
沈碧云正站在实验室的光流台前,手上正准备切片的标本轻轻一滞。
从那一纸公告上,她看到了突破口。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放下手术刀,走向挂在角落的灰色实验袍。
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内,她致电了七叔——也是她的导师、洪兴内务委员会元老之一——以“学术视角参与社会监督”为借口,成功获得推荐,进入核查小组成为顾问专家。
她换上正装,目光落在镜子中那张干净理性的脸上,眼中却多了几分久违的锐意。
两天后,市府大楼第六会议厅,一场由卫健系统、公安系统、民政系统联合召开的闭门核查会正在进行。
“——请问,沈教授,您意见?”主持人扫了一眼到场成员,目光落在沈碧云身上。
沈碧云翻开手中的资料,指向投影屏上几项特异数据:“按照三级人脸识别认证,每位患者就医时,系统需同步公安人口库校验身份。可公开数据显示,至少十八例‘死亡人员’在系统中仍活跃,并正常完成治疗结算。”
公安代表微微皱眉,但尚未出声,坐在医疗云系统旁的工程师已开始调出接口日志。
几行代码不断跳动,沈碧云指着其中几段,一字一句道出真相:“每当这些‘死亡身份’登录时,系统并未向公安请求全量校验流程,而是跳过了第二步的人口状态验证,直接通过由‘市民政局信息协调办’发出的预授权代码。”
她话音未落,会场气氛已然紧张几分。
民政代表翻了几页早前资料,语气局促:“我们……并无该办事处建立或备案资料。”
“也就是说,这个‘影子机构’,名义上隶属政府系统,实际上空壳运作,但却能劫持医疗核验流程。”沈碧云缓缓合上资料,“如果这不是系统漏洞,那就是人为协同。”
空气仿佛凝固。
而此刻,另一边,黄德海正身穿技术员马甲,混入数据中心。
他用定制芯片快速破解门禁,避开一卡式摄像头信号流,进入后端冷存机房。
汗珠顺着他的额角缓缓滑落,工控机轰鸣作响,空气中弥漫着伏特加味的地板清洁剂残留味。
他插入U盘,启动强制备份驱动,系统启动断点恢复,很快一份未曾归档的文档跃然屏幕。
文件名很简单:《南风绿洲计划》。
点开第一段,一行标红文字刺痛眼球:
一级容器适用于“死后未交接”个体,在系统内保留社会身份信息,继续享受部分医疗接入权限,用于遗传数据提取、神经响应测试等应用场景。
服务可供医学伦理备案后执行,基金支出通道:社会福利特别基金(见附表一)。
黄德海的瞳孔一缩,点开附表。
基金使用通道署名“梧桐树心理健康促进会”。
他喃喃自语:“张慕凡……竟然早就在里面起了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