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陈秀芳的人生下半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4章 物是人非(第1页)

“有啥舍不得的?”史婶儿眼睛一瞪,“他们还和我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林朋哥家有儿子了,我老史家有后了!可那是你大哥家的,你二哥要俩丫头片子有啥用,我送走一个,转念让他们再生一个,没儿子可不成,老了都没有个摔盆的,你回去送给贵财婶,她还能过上好日子,在家里也是受气。你二哥二嫂那边,我会跟他说的,你不用管,一切有我兜着,你不用怕。”

她顿了顿,又说:“建军啊,婶儿知道你现在缺钱,你帮婶儿把这事儿办了,婶儿给你一百块钱。要是不够用,婶儿再借你一百,等你以后有钱了再还我。你看行不?”

一百块钱!还能再借一百!赵建军心里一动。他现在正愁没钱给老娘看病,这两百块钱简直是雪中送炭。

可是,帮人送孩子,这可不是小事,万一出了差错,后果不堪设想,再说人家爹妈没同意,他这么办是不是有点缺德……

他犹豫了半天,看着史婶儿恳求的眼神,又想起还在家等钱住院的老娘,终于咬了咬牙:“行!婶儿,我帮您办!但是您得保证,这事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也不能让别人知道是我送的。”

“你放心!”史婶儿拍着胸脯保证,“婶儿说话算话,绝对不会让你受委屈。这丫头我已经收拾好了,你什么时候走,提前告诉我,我给你准备。”

第三天一早,赵建军背着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史婶儿给婴儿准备的衣服、被子、尿布、奶瓶、奶粉和两百块钱,抱着孩子踏上了去甘肃的火车。

一路上,他心里既紧张又愧疚。他知道自已这么做不对,可一想到老娘能有钱看病,他就又硬起了心肠。

开始还好,孩子一直睡觉,走出去一会儿就开始哭,声音由小变大,他一个大老爷们哪儿会照顾孩子,抱着哄着也不好,有人提示他去找乘务员。

不得已只得去了,乘务员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他时,他心里着实很虚,可又一想,我又没把她卖钱,怕什么,可是为了减少麻烦,他还是撒了谎,说老婆难产死了,他把孩子送回老家让他妈养着。

乘务员查了他的身份证和车票,也没发现什么,就帮他给孩子换了尿布,又给冲了奶喂饱了,孩子才又慢慢睡了,乘务员打开包裹时,一个绿色的玉坠露出来,不无抱怨地说:“这么小的孩子戴这个干嘛,多硌得慌,快收起来吧!”

赵建军忙拿起来塞在口袋里说:“这是她妈的遗物,留给孩子的!”

便没人说什么了,在场的人都觉得“爷俩”挺可怜,一路上还挺照顾。

进了村,他没回家,直接去了贵财婶家,他把来龙去脉说了个仔仔细细,最后还不忘嘱咐,一定要把孩子送给一个可靠的人家,要不然他心里可过不去,临走时他放下了史婶儿给准备的所有东西,也没忘了掏下那个玉坠?

贵财婶看到婴儿,高兴得合不拢嘴,拉着他的手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还要留他在家吃了顿饭。

送完孩子,赵建军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他赶紧拿着那两百块钱,回家去看老娘,此时他老娘已经被堂哥送去了医院,他也赶去了医院。

这些年来,赵建军一直把这件事埋在心底,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史婶儿也没再问起,似乎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来过那个孩子,他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他没想到,二十多年后,那个被他送到甘肃的孩子竟然找来了。

那天接到林果的电话,他心里咯噔一下,当年的画面像放电影一样在他脑海里浮现。他知道,自已欠下的债,终是要还的。他不能再像当年那样,为了钱,就昧着良心做事。

“不行,我得帮她找到亲生父母。”

赵建军猛地站起身,眼神变得坚定。

他想起史婶儿当年的嘱咐,虽然他答应过不再提起这件事,可现在孩子找上门来了,他不能不管。

史婶儿在孩子被送走一年后突然就得病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那时候也不和她住在一起了,老大史林朋学上的好,财经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审计局坐办公室,老二史林成在食品厂上班,后来听说下岗了,不知道去了哪儿,史婶儿去世后,跟他们哥俩也断了联系,他们两家在哪儿住他都不清楚,过了一年他也下岗了,一家人回了老家,现在要想找到他们可不是个容易的事。

况且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他自已都退休三年了,老伴也没了五年,史家兄弟俩都比自已还大几岁,人还有没有都不好说了。

赵建军琢磨许久,决定找儿子帮忙。他跟儿子赵晓峰说想趁十一假期回北京故地重游,也想找找当年的老朋友,儿子本就想去北京旅游,当即就答应了。

赵建军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是找到林悦亲生父母的关键一步,心里既期待又有些不安。

北京的秋老虎依旧厉害,正午时分赵建军和儿子赵晓峰挤在地铁里,汗津津的。

这几天,他们走马观花地逛了故宫、长城,赵晓峰拍了不少照片发朋友圈,而赵建军却总是心不在焉,眼神总在人群里扫来扫去,像是在寻找什么。

“爸,您看您,出来玩还老皱着眉。”

赵晓峰啃着冰棍,含糊不清地说,“下一站去颐和园不?听说那儿的荷花还没谢呢。”

赵建军摇摇头,停下脚步:“晓峰,咱不去颐和园了,先去我们以前住的地方看看吧。就在前面,不远了。”

赵晓峰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行啊,我还挺好奇您年轻时候在北京住哪儿呢,可惜了,要是那时候有高铁,我非过来看看不可。”

赵晓峰是回老家后出生的,他对北京没印象。

可走到地方,赵建军愣住了。

记忆里那片低矮的平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高的楼房,要不是在这里住了几年,恐怕连位置都找不到了。

“这……这都拆了啊。”赵建军站在原地,眼神有些失落,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自已在这里进进出出的身影,看到了史婶儿坐在门口等他的样子。

“这可怎么办?”物是人非,找人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