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3章 给资本家们好好上上课吧(第2页)

查良镛沉默了几秒,在办公室里踱了两步。

窗外楼下报摊的喧嚣隐隐传来,像是对他此刻窘境的嘲讽。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内心深处那个精明的生意人开始与愤怒的情绪角力。

他回忆起小林天望之前那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收购濒死的报社、创立异军突起的《龙jup》、甚至是和霍大少争风吃醋引发舆论风暴提升自己和产业的知名度……

每一件事,起初都被视为离经叛道,甚至是自寻死路,但最后,似乎都在那小子的操控下走向了成功,至少是站稳了脚跟。

这让他感到一阵凛然。

他停下脚步,眉头紧锁:“阿阳,烟雾弹?

怕是未必。

这小林天望,行事向来不按常理出牌。

别人觉得不可能、不敢想的事情,他做起来毫无负担。

他把黄易捧作《亚洲日报》的股东,看似疯狂,但也可能……正是以此将黄易与他绑得死死的。

利欲可动人心,但股份,那是真正的共生死。”

王阳闻言,心头也是一沉。

他想起了更多关于小林天望的消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却最终奏效的点子。

“查生说得对,”他掐灭了烟头,“这人不能用常理度之。

也许对他而言,20的股份换一个忠心耿耿、能撑起半边天的顶梁柱,外加狠狠反击我们并抬高门槛,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更重要的是,”

王阳加重了语气,“他这一手,等于给我们挖了个深坑。

他咬死了是我们要‘双倍’高价,现在他亮出了底牌,我们若不应战,连10股份都不愿意给的话,岂不是自打耳光,成了虚言恫吓?

《明报》的信誉往哪里摆?”

查良镛的脸上血色褪去几分。

信誉、面子、市场的眼光……这些无形的压力远比真金白银更重。

他重新坐回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内心陷入激烈的斗争。

身为一个白手起家、一手创立《明报》并将其打造成文化标杆的成功报人,他骨子里始终是一个务实乃至有些吝啬于控制权的商人。

他可以豪掷千金支付稿费,哪怕超出预期,只要能看到回报,看到《寻秦记》给《明报》带来的发行量飙升、广告收入暴涨。

付钱,哪怕是天价稿酬,终究是流水账上的数字变动。

但股份不同!

那是《明报》的根本,是他查良镛安身立命、半生心血的结晶,是他权威的象征,是他掌控一切意志的根基!

交出10?

给一个外来的、虽然才华横溢但终究是“员工”性质的作家?

这个念头本身,就像有无数根针在刺痛他的神经。

“绝对不行!”查良镛几乎是咬着牙,从喉咙深处挤出这四个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他看着王阳,眼神复杂,“阿阳,稿费我们可以再谈,再加!

我可以允许给黄易一个史无前例的天价,高到足以让他动摇。

但股份……《明报》的股份,一丝一毫,都绝无可能!

更别说是10给一个作者!

这开了先河,《明报》将来如何管理?

其他名家效仿又当如何?

这报社岂不是要变作家俱乐部?”

王阳心中默然一叹。

他知道,这才是查生真正的底线。

用股份锁住人才,在讲究人情与稿酬的港岛文化圈,几乎闻所未闻。

这超越了商业常规,触及了掌控者最敏感的神经。

然而他也明白,《亚洲日报》这一手,已经将《明报》,尤其将查良镛本人,架在了火上烤。

就在《明报》编辑部愁云惨淡之时,整个港岛报界都因《亚洲日报》的凌厉反击而震动。

各家报社的老板、总编,早晨例会几乎无一例外地围绕着这份报纸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