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四合院:从傻柱徒弟开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电视台记者上门(第1页)

“同志,我们是京城人民广播电台的。”

许砚秋手一抖,豆浆溅在棉袍前襟上。

他抬头望去,院门口站着个穿藏青呢子大衣的姑娘,脖子上挂着记者证,身后跟着个扛摄像机的小伙子,机器镜头在晨光里闪着冷光。

“找王桂香王奶奶!”记者姑娘掏出个牛皮信封晃了晃,“她上个月寄来的录音带和信我们收到了,台里说这是‘老北京的声音记忆’,得当面采个访!”

这话像颗小炮仗,“轰”地炸开了四合院的热闹。

最先凑过来的是二大妈,端着的搪瓷盆“当啷”掉在地上:“王奶奶?就那总蹲墙根儿晒暖儿的聋老太太?”三大爷拄着拐棍从东屋挪出来,帽檐下的眼睛眯成条缝;傻柱系着油乎乎的围裙从厨房钻出来,手里还攥着半根油条;就连平时不出门的秦淮茹都扒着窗户往外瞧,棒梗扒在她腿上,像只小地鼠探出脑袋。

许砚秋盯着记者手里的信封,那是他帮王奶奶誊抄的回忆稿,信封角还留着他歪歪扭扭的字迹。

系统面板在他眼前忽闪忽闪,弹出行小字:「邻里互助·声动京城」任务触发,完成可解锁新奖励。

“王奶奶住哪屋?”记者姑娘已经往院里走,皮鞋跟敲得石板响。

“西屋最里头!”许砚秋两步跨过去,豆浆碗往墙根儿一搁,“我带您去!”他余光瞥见许大茂从南屋窜出来,灰棉裤膝盖上沾着草屑,脸涨得跟酱牛肉似的。

“哎哎哎——”许大茂搓着手拦在路中间,“王奶奶岁数大了,说话不利索,你们”

“不利索?”记者姑娘挑眉,“可我们收到的录音带里,王奶奶念的战地通讯比新闻联播还清楚。”她晃了晃手里的磁带盒,封面上“王珍珍”三个钢笔字力透纸背——那是许砚秋照着王奶奶怀表内侧的字迹描的。

许大茂的手僵在半空。

许砚秋看见他喉结动了动,想起上周这小子还堵着王奶奶屋门嚷嚷“老糊涂别乱翻东西”,说是要“帮忙保管”那只老怀表。

现在倒好,怀表成了电台的宝贝。

“让开吧大茂。”傻柱叼着油条挤过来,胳膊肘一拐把许大茂顶到墙根儿,“王奶奶当年可是给前线播报过的,你懂个屁!”他冲许砚秋挤挤眼,油光光的脸笑成朵菊花——徒弟干的漂亮事儿,他比谁都得意。

王桂香屋里的炉子正烧得旺。

许砚秋推开门,就见老太太正对着镜子抿头发,蓝布衫浆洗得发白,却板板正正没有一丝褶皱。

她怀里的老怀表敞着盖,表壳内侧“致声动京城的王珍珍”几个字被擦得锃亮。

“奶奶,记者来了。”许砚秋轻声说。

王桂香手一抖,怀表“当”地掉在炕沿上。

她抬起眼,眼眶突然就红了:“五十八年了”她颤巍巍摸向床头的旧木箱,“我就说,当年台长说‘电台永远等你’,不是哄我这小丫头的。”

摄像机的红灯亮起来时,许砚秋蹲在屋角帮着整理旧报纸。

系统提示音在他脑子里“叮”地一响:「任务目标:协助王桂香完成电台采访,重现当年播报风采」。

他抬头看老太太,她正对着镜头坐直腰板,皱纹里全是精神气儿,哪像平时总揉膝盖喊腿疼的模样?

“听众朋友们,这里是京城人民广播电台。”王桂香的声音突然拔高,带着股脆生生的劲儿,像敲碎了冰壳的泉水,“现在插播一封前线来信——”

许砚秋手底下的报纸“哗啦”散了一地。

他盯着王桂香发亮的眼睛,想起上个月帮她整理回忆时,老太太说到一半就抹眼泪:“当年我念完这封信,战士们在战壕里给我鼓掌,可后来后来厂子黄了,我连个能听的人都没有”

“‘娘,我在阵地上收到您纳的棉鞋了。’”王桂香的声音有些发颤,却越念越稳,“‘鞋帮上的石榴花绣得真好,比我们连部那面红旗还红’”

摄像机镜头后的记者姑娘抹了把脸,鼻尖通红。

院门口的动静早没了,许砚秋听见窗外有抽鼻子的声音,二大妈肯定掏出手绢了,三大爷的拐棍儿估计也不戳地了。

他低头看系统面板,进度条正“唰唰”往上涨。

“‘等打完这仗,我就穿着这双鞋回来看您。’”王桂香的声音突然哽住,手指轻轻抚过怀表,“‘要是要是我回不来,您就当没生过我这个儿子’”

“奶奶!”许砚秋差点冲过去,却见老太太吸了吸鼻子,抬头时眼里闪着光:“同志们!前线的战士们需要我们!”她的声音突然洪亮起来,像当年站在播音室里那样,“咱们多纳一双鞋,多熬一锅粥,就是给咱的兵——多添一杆枪!”

屋里突然响起掌声。

许砚秋回头,不知什么时候,傻柱、二大妈、三大爷全挤在门口,连贾东旭都扒着门框,眼睛湿漉漉的。

“叮——”

系统提示音炸响时,许砚秋差点蹦起来。

【邻里互助·帮助王桂香重获尊重】任务完成!

成就点数+200(当前总点数:1270→恭喜晋级“院儿里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