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南书房与军机处(第1页)
从太后寝宫出来后,崇祯便坐在书房一动不动,一直坐在椅子上思考着改制的问题,思考着怎么提高行政效率。
思来想去,最后只有绩效制度最为合适,站在员工的角度,绩效制度是万恶的,但是崇祯现在不是前世的那个牛马,而是大明公司的老板,后世的智慧还是要用的。
随后,崇祯便让方正化去叫几个人,一起来讨论军机阁和南书房的事务,方正化这时突然说道:
“皇爷等的人到了。”崇祯一怔,等的人?他此刻满脑子都是改制细节,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是帝师啊陛下!”方正化看到崇祯一脸茫然便开口提醒道。
崇祯一拍额头,恍然大悟!是了,如此重大的制度变革,岂能不先与这位德高望重、深谙军政的老臣通通气。
孙承宗不仅是帝师,更是他此刻最需要倚重的定海神针和潜在的支持者。
“快请!不,”崇祯立刻补充道,“把孙先生请到东边稍间,朕即刻过去。另外,让徐光启、陈子龙、路振飞也一并过来候着,待朕与帝师议定大略,再与他们详议细则。
崇祯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思绪和略显疲惫的面容,迈步走向东稍间。那里陈设相对简单,更适于密谈。
孙承宗已立在稍间中央。这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臣,虽已年过花甲,腰板却依旧挺得笔直,眼神沉静如古井深潭,透着历经沧桑的睿智与洞悉世事的练达。见崇祯进来,他颤巍巍的便要行大礼。
“帝师快快免礼!”崇祯抢上一步,亲手扶住孙承宗的手臂,将他引至下首的锦墩坐下,“此处非朝堂,只叙师生之谊,论救国之道,帝师请坐。”
“老臣惶恐,谢陛下隆恩。”孙承宗依言坐下,目光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年轻天子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决绝。
崇祯没有过多寒暄,单刀直入:“帝师,国事艰难,内外交困,旧制臃肿,效率低下,于今时危局,无异于抱薪救火!朕思虑再三,决意效法太祖武皇帝重整武备之精神,借鉴张江陵考成提效之良法,行新政,设新衙,以求力挽狂澜!”
孙承宗浑浊的眼中精光一闪,面色却依旧平静:“陛下锐意进取,实乃社稷之福。不知陛下欲行何等新政?所设何衙?”
崇祯走到稍间悬挂的小幅《中枢新构略图》前——这是他昨夜亲手所绘的简化版。
“帝师请看:其一,重启‘五军都督府’,重掌天下兵马,厘清军屯,整饬武备!其二,于此都护府之上,设‘军机处’,为朕专理军国机要!凡军情传递、将领任免、粮饷调拨、方略制定,皆由军机处专折密奏,直达御前,绕过兵部旧有流程!朕意请帝师出掌军机处,以卿之威望、才略,总揽戎机!”
孙承宗的目光紧紧锁在“军机处”和“绕过兵部”几个字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起。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沉声问道:“陛下,军机处权柄甚重,直涉兵权。人选如何?内廷…可参与其中?”他问得含蓄,但指向明确——皇帝会不会派太监监军,甚至直接插手军机?
崇祯心知肚明,坦诚道:“军机处乃朕之臂膀,首重忠诚与实务。除帝师总揽外,朕拟简拔勇毅忠贞之将如满桂、曹文诏入值参赞。至于内廷……”
他顿了顿,迎着孙承宗探询的目光,“司礼监会遣一秉笔太监入值,仅司文书传递、档案记录之责,并确保军情无误速递御前,绝不干预军务决策!此乃朕之承诺,亦请帝师监督。”
他必须保证信息渠道的绝对畅通和保密,太监系统在这方面有其优势,但也深知孙承宗等文臣对宦官干政的深恶痛绝,故划下清晰红线。
孙承宗听到“绝不干预军务决策”的明确保证,紧绷的神色稍缓。他沉吟片刻,缓缓道:
“陛下欲集中军权,提升效率,用心良苦。老臣…愿竭驽钝,为陛下分忧军机。然,兵部骤然被架空,恐生怨怼,阻力不小。且军机处运转,需极高效、极机密之通信体系支撑,否则恐误大事。”
“不,兵部并不会架空,只是职权重新分配,此事稍后再议。”
崇祯随即指向图上的另一处,“其三,朕于文华殿南庑设‘南书阁’,遴选干练才俊人值,专司为朕整理机要奏章、参详政事利弊、草拟核心诏敕。内阁仍掌六部日常政务,但真正关乎国运之决策,由南书阁协助朕定夺。而考成法之推行与督办,乃当前第一要务,朕决意由南书阁总领!”
“考成法?”孙承宗这次终于动容。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
“陛下,张江陵之法苛急,吏员疲于奔命,怨声载道,最终……人亡政息。陛下重启此法,尺度把握至关重要。且由南书阁此等新设衙门督办,名分未彰,恐遭六部、都察院群起而攻之!”
崇祯的胸膛微微起伏,他走到孙承宗面前,语气带着一丝恳切:“帝师!您是国之柱石!您深知大明已到了何等危急存亡之秋!若再因循守旧,顾忌这顾忌那,不敢下猛药,刮骨疗毒,我大明江山……恐将万劫不复!军机处需您坐镇,稳定军心,整饬武备;考成法推行之初,亦需您这位老成谋国之臣的威望压一压!朕……需要您的支持!”
暖阁内一片寂静,只有烛火跳跃。孙承宗久久凝视着眼前这位年轻,焦灼,果决的皇帝。他从崇祯眼中看到了深切的忧患,看到了勇气,甚至看到了一丝……绝望与不甘。那番关于“万劫不复”的话语,像重锤敲在他的心上。他想起辽东的烽烟,想起流民的惨状,想起朝堂上那些冠冕堂皇却于事无补的空谈。
良久,孙承宗缓缓站起身,对着崇祯,深深一揖,苍老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重的力量:
“陛下…志在社稷,心系黎民,锐意革新,切中时弊,老臣…无异议。军机处之事,老臣责无旁贷,必当殚精竭虑,整军经武!至于考成法…”他抬起头,目光深邃,
“老臣斗胆进言,推行之初,当明示天下其乃‘救时之策’,非为苛待臣工。指标设定,需区分地域灾情、事务缓急,留有弹性,尤重‘核实’二字,避免胥吏借机敲诈,祸害百姓。南书阁督办,老臣会尽力为之发声。”
崇祯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他明白,孙承宗这席话,已是这位老臣在权衡利弊、忧虑重重之后,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支持与背书。
他郑重回礼道:“帝师金玉良言,朕铭记于心!细节之处,待徐光启等人到来,再与帝师详议。有帝师此言,朕…心稍安!”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丝缝隙。风瞬间涌入,吹得烛火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