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梅花岭村(第1页)
看书阁『wWw.seeshu.net』,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你是如何得知的?”
泣血追刚喝了一口茶,便抬头惊问道。
女主人理了一下额头上的流海,以食指指着红野飞,笑答道:
“呶,你左耳上长的那颗黑痣,我进来泡茶时就看到了;还有,那位高个子和矮个子,很好记的。”
泣血追看了一下高侬和矮侬,又看向红野飞,而红野飞则条件反射地摸了一下自己左耳上那颗黑痣,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那个翻译说,为了咱们中国,一定要把该纸条交到你们手上。”
女主人从内衣里摸出那条字条递过来,红野飞便立即接了去。
“好,我去厨房了,你们好好休息一下。”
女主人非常知趣地先行离开,好让客人们毫无顾虑地慢慢谈论纸条上的事。
红野飞展开纸条,当着众人的面念了起来:
“小野祖先留下的秘诀书写于黄布上,呈菱形,内容是:乾坤之合,生死之线,百里之郿,太白之肩,梅岭有卍。”
念完之后,红野飞有思索了一遍,然后眉开眼笑道:
“太好了!此秘诀指明了宝藏埋藏的具体地点,为我们下一步寻找宝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情报实在是来得太及时了!我们得立即电告总舵主。”
泣血追觉得在梅花山庄里公开发报不妥,故建议道:
“总舵主也在赶来的路上,我们并不急于一时。等我们离开山庄后,到路上再发报吧?”
“行,就这么办!你瞧我,这一高兴起来就急糊涂了。”
红野飞自嘲式地笑了起来,众人也跟着一起笑……
与此同时,远在小太白山顶上一向平静有序的梅花岭村也被这一纸秘诀搅得人心浮动起来。
梅花岭村,坐落于小太白山顶倚太白山之肩的半月形大湾内,地形地貌独特,雨量充沛,森林植被茂密多样,常年均是冬暖夏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可谓是一个风景美如画的好地方。
梅花岭村,这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到了那儿一眼望去,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那青瓦黄泥土木结构的古建筑群,很是难得。村里的房屋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唐宋时期的老房子很少能保留至今。村中原有13户人家,分为陈、李、张、杨4大姓,现已发展为42户人家,262人。
该村的房屋均依山而建,总体地形呈大缓坡,有一条中心大道将村庄划为左右两半,因而,村长在村民自治方面也在左边和右边各设1名小队长负责。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延续了上千年的村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这么少的人口,就是随便繁衍都能达到上千人,那又如何解释?
实际上,了解到该村相传的一条不成文规定就能明白其因。据传,该村从建村之始就规定,凡在此村居住的人家,每户的后代到了成家立业另行分家之时,必须留下1户人家在该村居住,其余的都应外迁他处居住,不得留在太白山上。
至于该村的祖先为何有这样的规定,最能为村民接受的解释是:为了防止整村被灭而断了各家族的繁衍。
看来,梅花岭村村民的祖先很不简单,早在建村之始便有了忧患意识,这与鸡蛋不能放于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是相同的。
且说,梅花岭的村公所屋子里,一位少年在阁楼上以玉米粒为诱饵将一只信鸽抓到手。麻利地取下信鸽脚上系着的那段小竹管后,该少年便放了信鸽,然后兴奋地举起小竹管跑下楼,还一边跑一边喊道:
“公公,公公(此为古时之人对爷爷的称呼),信鸽又有消息了,是梅花山庄传来的。”
外人都不会知道,梅花山庄是梅花岭村特意设立的第一线观察哨所,而梅花坞则是第二线观察哨所。古时,梅花岭村就是通过这两个哨所提前得到外来信息,并在短时间内提前作出应对措施,故而能确保村民们的安全。
所需要提到的是,观察哨所与总部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暗道来传递情报的,梅花山庄有一条暗道通往梅花潭和梅花坞,而梅花坞也有一条暗道通往梅花岭。一般情况下,梅花山庄会将情报送到梅花坞,再由梅花坞来转送梅花岭,若遇特急情况,则会直接送达。
可是,自暗道被怪物霸占后,村民们就不得不废弃暗道而另想办法,于是便采用速度更为快捷的信鸽为差使。为了方便辨认,系于信鸽脚上的小竹管上均刻有记号,凡来自于梅花山庄的情报均为“—”符号,凡来自于梅花坞的情报均为“--”符号。
村公所议事堂里,60多岁的村长陈永葆与两位40来岁的小队长正在商讨有关外人来梅花岭的应对之策,村长的孙子一边呼喊一边跑来,将那个小竹管递到了其公公手上,之后,便又蹦蹦跳跳地去别处玩了。
陈村长是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蓄着长髯,穿着一身灰布长袍,身体很健朗,特别是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过来又看过去,很具威摄力。你看他从竹管里取情报的动作,还是那么的利索,连一脸的霸气都依然不减当年。
当陈村长展开小纸条后,脸色立即变得严肃起来。
“真奇怪!日本侬(人)缴会(怎么会)有这号(这样)嘅(的)秘诀?”
陈村长盯着纸条看,并自言自语起来。
坐于椅子上的两位小队长,一位姓李,绰号“真道真”,主要是协助村长负责左片村庄的管理工作;另一位姓张,绰号“实道实”,主要是协助村长负责右片村庄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