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七章 神人常思思(第4页)
都没有选择派出弟子加入这场世俗战争。
以至于大煊王朝和燕国其他的山上势力,那些原本作为大煊王朝与燕国各自供奉、客卿,亦或是曾经与两国交好的山上宗门,也都不敢“代俎越庖”,去加入到这场不死不休的世俗之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大煊王朝与燕国,位于还被称之为太平郡的燕归郡,初次交锋的那场草草收尾的战役中。
当时许多同样被大煊王朝威逼利诱,要求它们每十六年,就必须向大煊进贡一次的藩属小国。
在这一场战役中,不再选择沉默,不再隔岸观火。
那些被大煊王朝苦苦折磨许久的藩属小国们,选择了与燕国结盟。
它们孤注一掷,加入到以燕国为主的“伐煊联盟”,声势浩大,体量惊人。
仿佛一座大煊王朝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半座仓庚州的敌人。
由此可见,天下苦煊久矣。
这场战役,不止是没有出现九境之上的大修士,甚至可以说大煊王朝和燕国双方,都被限制了这份山上势力。
战场之上,几乎没有出现炼气士的身影。
全是沙场武夫的刀枪剑戟过招。
那些体型庞大的墨家机关兽、机关鸟、机关弩、攻城车、投石车,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甚至可以说,来自墨家的助力,几乎成为了左右两国之间每一次攻守城战的“第一力量”。
世人不得不承认,当一州之地几乎半数以上的藩属小国联合起来,哪怕是大煊王朝这样,身为扶摇天下十大王朝之一的庞然大物,也未必真就敢说自己十拿九稳。
结盟之前,藩属小国在一座王朝眼中,如同蝼蚁,不值一提。
结盟之后,群蚁咬象,螳臂当车,蜉蝣撼树,又有何不可?
此蚁不成,身后还有万万蚁,此臂断掉,仍有下一臂,蜉蝣撼树,百年千年,总有能够撼动大树那一日。
问题只在于,这些联合起来的藩属小国,究竟敢不敢,愿不愿,真正与那座统治了他们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煊王朝,在战场上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这些“盟军”,虽然嘴上个个都说势必会拿出全部身家,孤注一掷。
可一旦战事吃紧,大煊开始不计代价地强烈反扑,那么这些所谓的盟友,是否真的值得带头冲锋的燕国信任?
他们会不会从背后倒打一耙?
一切才刚刚开始,还很难下定论。
而燕国别无选择,燕王秦云亲口说出那句“吾与大煊,势不两立”。
而大煊王朝那位年轻皇帝李忲贞也在战前给满朝武将下旨道“三年灭燕”。
两国终于撕破脸皮,不死不休。
大煊王朝命五十万铁骑直奔燕归郡,除此之外,还分别命两位骁骑将军各自带兵十万,分南北两路,侧面突袭那些与燕国结盟的藩属小国。
战场划分为三处。
燕归郡主战场,三十万燕国大军,加上从各藩属小国借来的兵马,共计四十二万人马,聚集燕归、平流、寿景三郡。
主战场由粉衣候常思思亲自指挥,侯爷变成了将爷,被燕王秦云敕封为伐煊主将领,坐镇主军帐,统领三路兵马,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
除此之外,后备援军共计九万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储备营地里蓄势待发,会在大战打响之后,根据前线情报,选择所要补充兵力的三处战场。
南北两路,以陈国与晋国为侧面战场,众藩属小国分别推选出陈霄与慕容云天两位武将率兵阻击大煊王朝的秦浩然与蔺松两位骁骑将军的各自十万兵马。
在燕归郡、平流郡、寿景郡三座郡城中心处,有一座三面环山的狭长山脉,名为鹿角山脉。
“伐煊联盟”真正的主军帐,便悄然坐落在这鹿角山脉之中。
至于燕归郡那个摆在明面上给人看的“主军帐”,则是常思思提议的障眼法,看似装备精良,还安置有数座“粮仓”,其实都是些招揽来的散兵游勇,战力极弱。至于那些个戒备森严的粮仓,里面其实空空如也。
鹿角山脉,主军帐之中,粉衣候常思思独坐将位,左侧跟着一位怀中抱剑的剑修,裴元良,正在闭目养神。
在这位已经统率三军的侯爷右侧,是一位来自陈国的开国将军,吴玉宸。
这位吴将军经由其余数座藩属小国推举,成为了本次伐煊联盟之中,权力仅次于粉衣候常思思之人,燕王秦云封其为骠骑大将军,可以号令除常思思之外的所有人。
军帐之中,常思思一手撑着半边脸颊,身子斜靠在将位之上,貌似神游万里。
而裴元良放着位子不坐,非要站在那位侯爷身旁,只不过怀中抱剑,闭目养神。
这两个人看起来,也未免太过于置身事外了些,好似这一场伐煊之战,跟他们二人半点关系没有?
那个叫裴元良的剑修也就算了,可是燕国这位威名远扬的粉衣候常思思,怎么也这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燕王秦云就推举了他来当伐煊联盟的主将,可这人既不请其他几国军师来此出谋划策,也不制定一套缜密合理的迎战计划,就只是整日坐在军帐中发呆神游?
看着那两个似乎还完全没有感受到事态严重性的家伙。